万毅:我受彭德怀冤案株连的前前后后
万毅,开国中将,曾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总后顾问、中顾委委员等职。庐山会议后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销党内外职务,下放陕西劳动,1979年平反。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作者:万毅● 苏联突然停止向我国提供核工业图纸资料,宋任穷执意要我同去庐山汇报● 在小组会上发言,表态基本同意彭总的信,肯定彭总“提出意见,精神是好的,是赤胆忠心的”● 毛主席7月23日讲话后,风云突破,很快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在八届八中全会大会上,刚一说话就被主持人打断,“不能叫万毅发言,他不老实,也不交代他的问题”● 在军委扩大会上,和邓华、洪学智、钟伟一起被揭发批判,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不得不离开军队7月中旬的一天,宋任穷同志到国防科委来找我。当时他是主管核工业的二机部部长。他告诉我,苏联以与美、英等国进行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谈判为由,突然停止了向我国提供核工业图纸资料,从而打乱了原来的工作部署。宋任穷同志很着急。我感到这是一件大事,建议他直接去庐山,向参加庐山会议的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首长汇报。因为国防科委还有日常战备值班等许多事要做,我不想去庐山,但宋任穷同志执意要我一同去,我只好与他同乘一架飞机飞抵九江,然后换乘汽车上了庐山。
毛泽东在庐山
毛主席批示后,小组重新划分,参加会议的人员也增加了,预示着会议的气氛开始发生变化,但是我当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我参加小组讨论的第一天(7月17日上午),毛主席的批示和彭总的信正好发下来要大家讨论。当时多数同志还不理解毛主席要大家讨论的用意,更没有想到这会演变成一场阶级斗争的风暴。所以在17日至22日的6天讨论中,大多数人赞同彭总的一些看法,许多人还说了不少相似的事例。在我们第六组中,张国华同志讲了他爱人回江西探亲时,看到农村中出现的问题;手工业管理局局长邓洁同志讲了手工业中的一些问题。董必武和聂荣臻同志在第六组参加讨论,对彭总的信也没有提出批评。我记得,只有一位青海省委书记,不同意彭总的观点,说他们那里的小麦亩产7000多斤。7月22日上午,小组讨论已进入第六天,我在小组会上作了第一次发言。我讲到,在大跃进中“虚报浮夸的作风在滋长”,“夸大主观能动作用。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增产无限论等”,我认为这“是搞精神第一性”。我说:“对于重点与一般、多快与好省贯彻不全面,没有真正实行两条腿走路;注意重点忽视一般,注意多快忽视好省。”我还讲到:“没有认真掌握主席久已强调的‘一切经过试验’、‘由点到面’逐步发展的工作方法。有的有抢先思想,比如‘吃饭不要钱’的口号,在北戴河会议上有人提出是作为今后考虑的,但是有的就抢先实行,加上报纸一宣传,就变成较普遍的行动。放“卫星”你比我高,我想比你更高。有的口号的提出慎重考虑不够,如有的说‘粮食基本过关’,‘放开肚皮吃饭’等等。”这些话都整理到会议简报中了。在我发言中,最关键的,也是后来成为我的最主要罪状的,是这样一段话:“彭德怀同志把自己考虑到的问题提出来,对于此次会议深入讨论有推动作用;提出意见,精神是好的,是赤胆忠心的。从肯定成绩、提出问题到纠正缺点来看,基本精神都是对的。但是有的问题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再多说几句,多加分析就清楚了。”当时,我还表示基本同意彭总的信。我没有料到,就是这个表态惹了大祸。不过,我的发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和我的看法相似,只是没有表示基本同意彭总的信。在其他小组,讨论的情况和我们第六组差不多。不少同志都讲了一些与彭总的观点相同的看法。在八届八中全会大会上,我作为中共中央的一名候补委员,争取到一个发言的机会,想解释一下我在小组会上的那个发言。可是我刚一开口,那天主持会议的某西南大区领导就打断我的话说:“不能叫万毅发言,他不老实,也不交代他的问题。”我只好坐下了。坐在旁边的薄一波同志,可能觉得该领导的话过于生硬,便说:“万毅同志,回去到军委会上讲吧!”
当时,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了严重破坏的迹象已十分明显。8月16日,八中全会闭幕的那天,当通过关于彭德怀“反党集团”的决议时,会场上的气氛异常紧张,真是万马齐喑,鸦雀无声,毛主席念完决议后,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人讲话,也没有让大家举手,就宣布决议通过了。
毫无疑问,从我们后来人的角度去看,中共七大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会议,也有不少的创新。
当然,也因为各方意见不同,难免有些纷争。
故事讲到这里,还有个点值得一提,就是不出席大会党员,也可以作为被选举的对象。
二
1945年6月10日下午,大会选举中央候补委员。
得票呼声最高的无疑属陈赓,他革命资历最老,人也很活泼,所以许多人都很喜欢他。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候补委员的选举是差额选举,选举过程中,如果有代表不赞同某个候选人,就可以在他的名字后面画×,另外在写上一个自己认为合格的候选人。
晋冀鲁豫代表团的王从吾没在候选人里面,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是唯一一个不在候选人当中而当选的。
另外,在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的33人中,万毅无疑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万毅不是土地革命是参军的老红军,他原来是东北军,曾深得张学良将军的信任,“九一八”事变后,万毅主张抗战,驳斥国民党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的谬论,受到了国民党当局以及一部分反动军官的嫉恨。
蒋介石曾当着张学良的面指出:
“你有个团长(指万毅)很反动!”
张学良不漏声色的表示:
“委员长,我去处理!”
可事后张学良并没有派人逮捕万毅,反而还暗中保护起来。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因送蒋介石回南京遭到扣押,东北军随后也被分化打击,万毅更是遭到东北军一批反动军官的针对。
也因对国民党当局失望透顶,加上在西安事变歉受到中共党组织影响,万毅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3月,万毅带领部队进驻连云港期间,中共长江局秘密派遣了一批从高密撤出的抗日游击队80余人安插至该团,成立党的工作委员会,经张文海、谷牧介绍,万毅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过,因为万毅所处环境比较特殊,中央特批他可以不参加党组织生活。
自此以后,万毅在所在团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宣传抗战的同时,也吸收一批有志向的青年入党,当时万毅所在的东北军第112师第334旅第667团在各营都建立起了党组织。
万毅后来在东北军中,协同爱国将军常恩多,参与并领导了驱逐反动军长缪澄流“九·二二”锄奸运动。
也因为这个缘故,万毅不幸于1941年2月17日被宰东北军中的反动分子逮捕,之后他在法庭上义正言辞,驳斥国民党当局扣在他头上的罪名,至1942年8月,蒋介石欲杀他之际,万毅从牢狱中逃出。
万毅逃出监狱后,不久即赶赴我滨海根据地,并根据山东分局指示,返回东北军组织领导、改造脱离脱离反动派控制的第111师官兵,任新111师副师长,常恩多病逝后,万毅任师长。
至1944年10月20日,根据山东军区指示,新111师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万毅任支队司令员,而滨海支队后来也成为名扬天下的四野38军的一部分。三
万毅自己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七大上被列入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名单,后来还顺利当选,相比于一同当选的黄克诚、谭政、粟裕、王震、宋任穷等等,他入党时间太晚。
不少资料甚至信誓旦旦的称万毅出席了七大会议。
这里要做一个澄清,万毅其实没有出席七大,出席七大会议的是吕正操,同样是出身于东北军,吕正操是以晋绥军区的代表到的延安,出席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七大的筹备会),并在延安得到了毛主席接见。
值得一提的是,吕正操也在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而万毅的得票数,甚至还要超过吕正操,排在罗瑞卿、张宗逊、陈赓、萧劲光前面。
七大召开时,正担任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副司令员的万毅还在山东前线,因为战争年代消息不通,万毅并不知道七大上的情况。
万毅时隔多年后再自己的回忆录里详细的说明了自己得知这一消息的情况。
中共七大是1945年6月闭幕,万毅当时正在前线同国民党顽军作战,经过一个半月的作战,消灭了顽军张步云的两个旅,张步云率部龟缩在诸城不敢轻易出动。
也就是在七月某天,战斗结束后,万毅同梁兴初(时任滨海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坐在一户农家院里吃饭,偶然看到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上刊登了七大胜利闭幕的消息,上面还刊载了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名单。
梁兴初看报纸看的津津有味,看见后面还附着名单,于是一个一个念起来。
有意思的是,因为印刷水平不过关,报纸上把“万毅”的名字写成了“万镊”,梁兴初读到这个名字后,还兴奋的拿给万毅看,还开玩笑似的打趣道:
“老万,你看中央委员里还有姓万的,你好好干,也是大有希望的!”
站在万毅角度,他自然是希望名列其中,不过他当时只是觉得,梁兴初在开玩笑,浑然没在意。
更让两人没想到的是,这件事还有下文。
1945年9月后,《大众日报》上刊登了“更正启事”,里面提到了“万镊”是“万毅”之误,并向“万毅”同志致敬。万毅这才知道,自己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要知道这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毕竟中央委员连同候补委员总共也就77人,代表全国120万党员,万里挑一也不为过。
不久之后,组织上正式传达命令,宣布了万毅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的消息,滨海支队还特意举行了庆祝会。
对在七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万毅心情自是不用说,他一个出身旧军队的人,入党时间也只有几年,虽然对革命是有那么一点贡献,但即便是有贡献,那也是在党的领导下才有的。
“我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只能说明是党对自己的信任,是党对这支部队的信任和寄予的期望。我只有更加努力学习,增强党性,继续完成好党所交给的各项任务,才能不辜负党的培养和期许。”【延伸阅读二】
万毅战斗轶事
1944年11月23日,伪军李永平部进攻万毅部(万毅时任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
万毅亲自观察弹着点,指令重机枪射击。突然一颗子弹飞来,从万毅的右腮打进,左腮穿出,顿时血流满面。
万毅被转送到滨海支队后方。随行医生缺少药品,束手无策,担心会感染破伤风。
得知消息的罗荣桓,急忙派骑兵星夜赶路百余里,送来了一支极为珍贵的破伤风血清,又派罗生特医生越过封锁线,赶来为万毅检查伤情,进行治疗。
罗生特检查后,对万毅说:
“万毅同志,请放心,你的伤很快就会好的。
但你被打掉的七颗半牙的牙根要一一拔掉,再装上假牙。不会妨碍你吃饭,也不会影响你的容貌。
相反,你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漂亮,因为你的脸上会出现因这次负伤而产生的一对酒窝。”
一席话,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由此,万毅又有了“酒窝将军”的美称。
【延伸阅读三】
刘少奇当众批评彭德怀
文 / 刘 源1942年9月底,父亲到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太岳等地区。9 月21 日,毛泽东电示:“对华北工作加以考察”并附材料。父亲熟悉华北,深入考察,肯定了大局主流加以鼓励后,批评了彭总(彭德怀代理北方局书记,书记杨尚昆已调回延安)。主要是指,兵最多、人最强、军地条件最好、群众基础最厚,各方面发展却没有许多地方大;彭偏重军队,轻视其他,主观自负等。看着刘当众批评,彭却微笑着给刘倒茶水,大家都很吃惊。彭总脾气大是有名的,谁都敢顶敢骂,没见过挨批还这样和气的。刘少奇与彭德怀,俩湖南伢子从青壮年起,都敢作敢为、实话实说、坚毅执着、平强扶弱,不露温情却内心如火。按时下话,哥儿俩肝胆相照、关系更坦诚率真,更平易随性。彭对刘也发脾气,但每次或被刘严肃理智地说服,或证明彭有误,有时几句话就噎住没词“断片儿”了,所以越吵越少,甚至听着严厉批评,彭也成了“好脾气”。除了刘,还有一位高岗,对彭是你粗我更粗,开口即骂,见面即骂,骂了笑,笑着骂,骂了夸,夸着骂,彭只得笑笑“没脾气”。据说,一次彭总骂“高麻子”,高回骂了一句,彭被逗笑了,以后经常用以自嘲:我的坏脾气,是“高山顶上(高的原话是‘高岗头上’)倒马桶,臭名远扬”。这在党内高层已见怪不怪,彭总恰恰与这两位“不对脾气”的人交好,传为笑谈。——摘自《梦回万里 卫黄保华: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刘源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朱自奋。原载:文汇
【延伸阅读四】田家英激愤:庐山会议时李XX等极左派在主席那里捣乱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曾自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央各部门党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由第一书记挂帅,纷纷组织了读书小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也先后组织了自己的读书小组。毛泽东的读书小组,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和我的父亲田家英参加。陈伯达和田家英当时是毛泽东的秘书;胡绳当时是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红旗》杂志副主编;邓力群当时是《红旗》杂志常务编委。四个人都是党内的秀才。谈到这,我母亲和胡老回顾起在这次读书活动之前刚刚开过的庐山会议。母亲说:会议前期,家英、乔木、陈伯达、吴冷西等人因起草《会议纪要》时议论了许多“大跃进”出现问题的要害所在,话说得很尖锐,又因彭德怀上书后他们同情支持了彭德怀,会议后期,被主席批评为“动摇派”,划进“离右派只有三十里远”的人里去了。当时他们几个压力很大,尤其是乔木和陈伯达。家英除了压力还有激愤,认为会议从纠“左”转舵批右,是李井泉、柯庆施等几个思想“极左”的人在主席那捣的乱。最终还是主席出面,对秀才们下了免战牌,保护和原谅了他们。但经过这次庐山会议,政治的复杂性和阴暗面,使家英内心蒙上了深深的阴影。他和我说,搞政治太危险了,他为自己的力不从心感到悲哀,为全党失去了一次纠“左”的机会感到失望。“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就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但就在这年年底,主席又叫家英参加读书活动了,他是高兴和兴奋的,感到主席还是信任他的,又可以发挥作用干些事情了。胡老说:毛主席在庐山会议时就说过“秀才是我们的人”的话。杭州读书,主席又找了家英和陈伯达,更说明主席原谅了他们。乔木同志庐山会议之后因病休养了,不然他一定会参加这次读书的。顺便说一下,毛主席在1958年11月9日信中提到的“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同志”,恐怕指的就是陈伯达。因为陈伯达在1958年“大跃进”中主张废止商品流通,人民公社全部立即废止集体所有制,实行全民所有制,遭到毛主席严厉的批评。但这时候,主席还是把他找来一起读书了。那次毛主席住在杭州汪庄别墅,每天下午乘车去南屏参加读书会。读书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杭州南屏的丁家山。丁家山是一很小的山,山上有屋数间,据说康有为曾经住过。毛主席好像颇喜欢在此处盘桓,很喜欢丁家山的房子,有时候就在那读。有时候在山上大家看他稍微休息一下,坐一坐就下山,到游泳池读。读书一般都是从下午4点钟读到8点多钟,8点半吃饭。吃饭大都在游泳池,主席准备了简单的晚饭,和大家一起吃。只有12月30日,下午6点钟起,读到10点钟,读了四个钟头,共读了二十页,是读得最多的一天。12月26日是主席的生日,读书会没有停止,下午照旧读书。这天晚饭不是平日简单的饭了,浙江省委江华书记特意为主席准备了两桌菜。那天吃饭的除四个秀才外,还有主席的秘书林克、江华和夫人吴仲廉。晚宴将开始时,毛主席拿出新近写的两首诗,诗已印成小册子,分别赠给大家作纪念。两首诗是:七律《读报》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托洛茨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七律《改鲁迅诗》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曾惊秋肃临天下,竟遣春温上舌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高官。
喜攀飞翼通身暖,苦坠空云半截寒。
悚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
附鲁迅诗:
亥年残秋偶作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妇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悚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这里说明一下,毛泽东1959年11月至12月写了四首“读报诗”,都是七律,属近体诗,内容都是批判修正主义的。几首“读报诗”均没有公开发表。毛泽东是诗人,面对中苏论战和国际上的分歧,借诗言志,读报后随兴偶成,并不是都愿意发表或都真正把它当诗来写的。生日晚宴的饭肴不很丰盛,但味道精美。席间,主席不时地站起来请大家吃东西,喝酒,讲笑话,说天南海北的故事。当大家给主席敬酒时,他总是举着酒杯亲切地说:“谢谢,谢谢!祝大家身体健康。”这真是一次愉快的晚宴。 那么读书小组是怎样读书的呢?胡老回忆说,我们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采用了主席提议的“三人五人为一组,逐章逐节加以讨论”的办法,大家边读边议,逐章逐节地学习讨论。那时真是一章一节地读,大家坐在一起,由一个人读原书,一般是由田家英读,有时也由我来读。读一段,大家就议论一下,主要是毛主席发议论,但是他要求大家都要讲讲话。一般读得不多,每天大概读十几页。读书时,秀才们当然都很愿意听主席发表意见,而且都很愿意想法把它记下来。但是大家也知道,毛主席在跟人谈话时,非常不高兴人家当面记他的话。胡老说:如果我们几个人在一起,他谈话,大家都埋头记,那非给他骂不可。有一次就是这样,主席看我们在记,说怎么你们都不跟我谈话,都在记我的讲话。于是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邓力群坐在边上一个人记,我们大家读,当然主要是毛主席讲,有时我们也插点话。当时没有录音设备,毛主席讲了很多,也不可能全部记下来。后来留下来的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谈话要点,就是根据邓力群当时的记录整理出来的。1960年1月初,读书小组的人都随毛主席到上海去了,因为要开上海会议。在上海主席就住在火车上。大家都在火车上,读过一两次,因为开会就没再读。最后几十页是在广州读完的。我母亲告诉胡老,她看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办的刊物《党的文献》将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连载了六期,有五万字之多。谈话所及,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于民主革命,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流通、积累和消费问题,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还有对一些历史人物和著作的评价,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但因都是主席在读书时的插话,毕竟不系统。胡老作为这次读书活动的亲历者,现在看,毛泽东当年是怎样看待苏联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那次读书活动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又是什么呢?胡老感慨地说:“大跃进”的挫折使毛主席忧心忡忡啊。他深感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当时我们是把这本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看作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收到一定成绩的当时只有苏联一个国家,所以十分重视他们的经验。但给我们参加读书会的同志印象很深的是,主席对待苏联的经验,采取了分析研究的态度。毛主席一开始就说,“我们要破除各种各样的迷信,其中包括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读书时,常常听主席讲,苏联这点是对的,这点不大对,这点是错误的。毛主席特别注意根据中国的情况、中国的实践,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来读书。1958年的“大跃进”,可以说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初步的试验。主席一边读书,一边不断地考虑研究已经得到的经验,思索一些问题。现在来看,当时他提出的许多问题有不少是正确的。比如要重视农业,重视轻工业。他说,苏联不重视农业,所以农业没搞好;苏联的轻工业、消费品工业没搞好,这是很大的缺点,是不对的。这些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他还认为,社会主义还有商品交换,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还应该重视价值规律。这些意见现在看来也是完全正确的。当然,我们现在不能把毛主席当时的意见看作是已作出的最后的结论,只能说是他根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的一种思考,是他在进行探索过程中的思想的浪花。跟随主席读书,给人印象深的还有一点,就是他反复强调:“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是不大可能的。他反复强调:“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这大概是“大跃进”的挫折和庐山会议之后给毛泽东带来的沉痛和反思吧。读书中,毛主席还谈了许多涉及哲学领域的话题。记得家英读到哲学部分,主席说:“哲学是为政治服务的,无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也是这样。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还说:“意识是实际的反映,又对实际起反作用。”“任何东西都不能看成永恒的。”有关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记忆完成了,可以给老友交账了。然而,望着眼前的这张老照片,我的心绪却久久不能释然。时光流逝,照片上的人们大都已先后离去了,那里有我亲爱的父亲,有我们年轻的那个年代人们信仰崇拜的领袖,有我小的时候叫伯伯的几位熟悉的面孔。当年人们的许多做法,今天来看似乎有些不太现实,亦或受到许多局限。但我还是想说,曾经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敢于挑战苦难,敢于打破迷信,敢于承担责任,为了寻找中国的富强之路,不屈不挠地苦苦求索,他们的精神,永远是可贵的。互为备份 各有内容情怀守望⬇️读者至上
●武大教授:当前十大怪现象●冯骥才:一桩千古罕闻的奇案●何兵:官员是否应该公开财产?●周同宾:饥饿中,人心比铁硬,人情比纸薄●一位县委书记眼中的官场:无能的愁死,胆小的吓死,想不开的冤死
一“点”不远